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对口升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080901)
Computer
Science & Technology
(2018年9月开始实施)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与道德修养,掌握必要的学科基础知识;具有扎实的计算机软、硬件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具有较强的从事本学科领域教学、应用和开发的专业能力和良好的综合素质;具有一定的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最新发展与应用前景有所了解;基本能胜任计算机系统设计、开发与应用等工作的具有一定创新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
毕业生应达到以下几方面的培养要求:
1. 基本知识要求:
具有良好的自然科学基础,扎实的信息科学基础;具有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掌握从事本专业工作所需的数学和其它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系统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理解学科的基本概念、知识结构、典型方法,并具备综合运用所掌握的知识、方法和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基本能力要求:
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职业道德和心理素质,社会责任感强;了解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具有技术创新的初步能力;具有一定的外语应用能力,能阅读本专业的外文材料;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具有终身学习意识以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和新技术、新知识的能力。
3. 基本素质要求:
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职业和行业的重要法律法规及方针政策,理解工程技术与信息技术相关的伦理基本要求;具有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表达能力、独立工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主干学科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四、核心课程
1. 专业基础课:线性代数、高等数学、计算机导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离散数学、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
2. 专业必修课: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数字逻辑、操作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计算机网络。
五、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
课程实验、课程设计、社会实践、岗位实习、专业认证、企业实训、毕业论文(设计)等。其中,岗位实习、企业实训、毕业论文(设计)可执行“3+1”人才培养实施方案(见附件2)。
六、修业年限
四年
七、授予学位
理学学士
八、学时学分比例表
课程类别
学时
学分
学分数
占总学分%
其中实践学分数
占总学分%
通识教育课程
必修
872
47
29.75%
6
3.80%
选修
128
8
5.06%
0
0.00%
专业教育课程
必修
898
52
32.91%
10
6.33%
选修
578
34
21.52%
10
6.33%
实践教育课程
必修
32
17
10.76%
17
10.76%
合计
2508
158
100%
43
27.22%
九、课程教学进度表
课程
课程名称
学分
周学时
总学时
周数
学时分配
开课 学期
考核形式
备注
理论
实验
实践
考查
考 试
通识教育课程
必修系列
思想政治理论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3
4
56
14
56
1
√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2
2
34
17
34
2
√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3
3
51
17
51
3
√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4
4
68
17
68
4
√
形势与政策
2
56
56
1-8
√
思想政治理论实践
2
34
34
1-5/6
√
军事教育
军事理论与技能训练
2
3
36
12
36
2周
1
√
语言与技能
大学语文
3
3
51
17
34
17
3
√
大学英语1
4
4
56
14
56
1
√
大学英语2
4
4
68
17
68
2
√
大学英语3
4
4
68
17
68
3
√
大学英语4
4
4
68
17
68
4
√
体能健康与职业发展
大学体育1
1
2
28
14
14
14
1
√
大学体育2
1
2
34
17
4
30
2
√
大学体育3
1
2
34
17
4
30
3
√
大学体育4
1
2
34
17
4
30
4
√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
2
32
16
28
4
2
√
创业基础
2
2
32
16
28
4
4
√
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与就业指导
2
2
32
16
28
4
5/6
√
选修系列
1. 人文社会科学
2
2
32
16
32
3-8
√
2. 自然科学与技术
2
2
32
16
32
3-8
√
3. 创新创业与就业
2
2
32
16
32
3-8
√
4. 公共艺术
2
2
32
16
32
3-8
√
5. 教师教育发展
2
2
32
16
32
3-8
√
合计:以上学生需修满必修872学时,47学分;选修128学时,8学分(公共艺术限选)。
专业教育课程
必修系列
专业基础课
线性代数
3
4
56
14
56
1
√
高等数学1
5
6
84
14
84
1
√
高等数学2
6
6
102
17
102
2
√
计算机导论
2
3
42
14
24
18
1
√
高级语言程序设计
4
5
70
14
42
28
1
√
离散数学
4
4
68
17
68
2
√
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
4
4
68
17
56
12
2
√
专业必修课
数据结构
4
4
68
17
48
20
3
√
数据库原理
4
4
68
17
48
20
3
√
数字逻辑
4
4
68
17
52
16
3
√
操作系统
4
4
68
17
52
16
4
√
计算机组成原理
4
4
68
17
52
16
5
√
计算机网络
4
4
68
17
52
16
5
√
选修系列
程序开发类
网站建设与网页设计
2
2
34
17
18
16
2
√
面向对象程序设计C++
2
2
34
17
18
16
4
√
JAVA语言程序设计
4
4
68
17
34
34
4
√
网络Web编程技术
4
4
68
17
34
34
5
√
Python语言程序设计
4
4
68
17
34
34
5
√
移动智能终端开发技术
2
2
34
17
18
16
6
√
专业教育课程
选修系列
网络技术类
网络通信技术
2
2
34
17
18
16
4
√
组网技术
2
2
34
17
18
16
5
√
网络管理与维护
2
2
34
17
20
14
6
√
信息与网络安全
2
2
34
17
20
14
6
√
综合类
多媒体技术及应用
2
2
34
17
16
18
2
√
专业英语
2
2
34
17
34
4
√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
3
3
51
17
51
5
√
微机原理
4
4
68
17
50
18
5
√
计算机平面设计
2
2
34
17
16
18
5
√
专业教育课程
选修系列
综合类
数学建模
2
2
34
17
18
16
5
√
单片机原理
2
2
34
17
20
14
5
√
软件工程
2
2
34
17
24
10
6
√
文献管理与检索
2
2
34
17
16
18
6
√
人工智能导论
2
2
34
17
34
6
√
平面动画制作
2
2
34
17
16
18
6
√
几何画板
2
2
34
17
16
18
6
√
三维动画制作
2
2
34
17
16
18
8
√
物联网技术
2
2
34
17
18
16
8
√
大数据概论
2
2
34
17
14
20
8
√
Linux操作系统
2
2
34
17
18
16
8
√
小计:以上必修898学时,52学分。选修578学时,34学分。
实践教育课程
专业教育实践
岗位实习
8
20周
7
√
各系
毕业论文(设计)
6
15周
7-8
√
各系
小计:必修14学分。
综合实践体系
入学教育
0
1周
1
各系
安全教育
2
32学时
1-8
√
保卫处及各系
劳动教育
1
1周
1-8
√
学生处
素质拓展
3
1-8
√
各系与教务处
小计:必修3学分。
合计:必修17学分。
总计
通识教育:必修47学分,选修8学分;专业教育:必修56学分,选修30学分;专业教育实践:必修14学分,综合实践体系:必修3学分。
十、全程实践教学体系实施方案(见附件1)
十一、主要课程简介
1. 课程名称:线性代数(Linear
Algebra)
内容简介:该课程主要内容有行列式、方程组解的结构、矩阵线性相关与线性无关、二次型、线性空间及线性变换。
2. 课程名称:高等数学(Advanced
Mathematics)
内容简介:该课程主要内容有极限与连续、一元函数微分学、一元函数积分学、微分方程、向量代数与空间解析几何、多元函数微分学、重积分、曲线积分与曲面积分、无穷级数。
3. 课程名称:计算机导论(Computer
Introduction)
内容简介:该课程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的一些基本概念及术语、计算机的发展史及应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知识体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法论、计算机中的数制与运算基础、计算机的体系结构及工作原理、一些典型的算法基础、计算机软件系统、数据库与网络基础理论、职业责任与职业道德等。
4. 课程名称:高级语言程序设计(High
Programming Language)
内容简介:该课程主要讲解的内容有: C语言的数据类型、运算符与表达式;选择结构程序设计方法;循环结构程序设计方法;数组的基本概念,灵活运用数组编写程序;内、外部变量、动静态变量、内外部函数等概念,函数调用方法;指针概念,指针与数组的关系,运用指针编写程序;结构体、共用体的使用方法,运用结构体共同体解决相关问题。
5. 课程名称:离散数学(Discrete
Mathematics)
内容简介:该课程主要讲授数理逻辑、集合论、代数系统与布尔代数、图论等内容。
6. 课程名称:电工与电子技术基础(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 Technique)
内容简介:该课程介绍电工技术及电子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了解电工及电子技术的应用和我国电工、电子技术发展的概况。通过本课程实验使学生受到必要的基本技能的训练。
7. 课程名称:数据结构(Data
Structure)
内容简介:该课程是一门研究非数值计算的程序设计问题中计算机的操作对象及其之间关系与操作的学科,是介于数学、计算机硬件和计算机软件三者之间的一门核心课程,属于计算机学科中的一门综合性专业基础课程,它不仅是一般程序设计的基础,也是设计和实现编译程序、操作系统、数据库系统及其他系统程序和大型应用程序的重要基础。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练地掌握常用数据结构的基本概念、逻辑结构、存储结构及运算操作;熟悉这些数据结构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中的基本应用;为其它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8. 课程名称:数据库原理(Principles
of Database System)
内容简介:该课程是计算机应用与技术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一门专业课程。本课程以关系数据库为重点,全面系统地介绍了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以及有关的应用。本课程配有上机实践环节,要求学生掌握SQL定义功能、SQL操纵功能及SQL数据控制功能,进而能熟练掌握SQL SERVER对数据库的管理和操作。
9. 课程名称:数字逻辑(Digital
Logic)
内容简介:该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数制与编码、逻辑代数以及逻辑器件等一些知识;在此基础上,从分析和设计的角度研究了组合逻辑电路和时序逻辑电路,其中,时序逻辑电路又包括同步时序和异步时序两中电路;之后对系统中常见的一些集成部件,如译码器、计数器、寄存器等进行分析研究;最后从整体角度介绍数字系统,使学生初步了解用一些基本元器件设计一个简单数字系统的过程。
10. 课程名称:操作系统(Operation
System)
内容简介:该课程的内容包括:计算机系统概述、操作系统的形成、发展、功能、特性、类型和发展趋势;操作系统的硬件环境、操作系统与其它系统软件的关系;进程的概念、进程的状态和进程控制块、进程队列、进程的管理;顺序程序设计和并行程序设计概念、进程间的同步与互斥、同步机构应用、进程间通信;调度的层次和作业状态转换,作业的调度、进程调度、调度算法;死锁问题的提出、死锁的必要条件、死锁的预防、避免、控制和恢复;固定分区、可复分区、多重分区内存管理技术以及覆盖技术和交换技术;分页域、分段域、段页式存储管理技术、虚拟存储管理的基本概念、分页域、分段域、段页式虚拟存储管理。
11. 课程名称:计算机组成原理(Computer
Organization Principle)
内容简介:该课程是计算机和计算机相关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它以层次结构的观点,以信息的加工和处理为主线,讨论了计算机的一般结构及工作原理。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硬件系统中各大部件的组成原理、逻辑实现方法及互联成整机的技术。
12. 课程名称:计算机网络(Computer
Networks)
内容简介:该课程将比较全面系统地介绍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和原理体系结构、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局域网、广域网、网络互连、运输层、应用层、计算机网络的安全和因特网的演进等内容。本课程将突出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的阐述,同时反映出计算机网络的一些最新发展;突出以TCP/IP协议族为核心的一些常用网络协议以及一些网络新技术的介绍。
附件1:
全程实践教学体系实施方案
完整的人才培养方案既包括以课程方式实施的课内教学,也包括以课外活动方式组织的全程实践教学体系。全程实践教学体系作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专业培养目标达成,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培养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
计算机系各专业的全程实践教学主要是指教学大纲(课内)以外的技能训练、调查研究、暑期实践项目、科研实验、创新训练项目、各级各类学科竞赛等教学活动。这些课外活动的开展,不受教学大纲中的内容、形式、时间、空间的限制,既可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也可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使得学有余力的同学有更多时间与精力开展创新训练,培养创新能力。
计算机系各专业学生全程实践教学的开展,是培养学生实践技能、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和途径,为专业的创新教育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学生可充分地发挥其想象力和创造力,用所学知识和理论,对感兴趣的内容,不拘形式地进行学习、训练、实验、研究。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对口升学)专业学生全程实践教学体系注重专业教育,面向非师范类学生,侧重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创新能力。
表9.1专业教育全程实践教学体系
名称
目标
内容与形式
组织
时间布局(学期)
大学学习指导
了解与适应大学学习
系专业负责人等提供的大学学习指导讲座与座谈
系
0-2
学科前沿讲坛
了解学科领域的热点与发展
校内外专家、教授与博士提供的关于学科前沿及热点问题的报告会、论坛
系
0-6
学科竞赛
拓展学科知识与技能
学科基础类竞赛,如数学建模、程序设计等竞赛
系、学生社团
0-4
专业学习指导
了解与适应专业学习
专业负责人、骨干教师、业内人士提供专业学习的指导讲座与座谈
系合作企业、学生社团
3-6
专业开放
实践项目
拓展专业知识、培养学习能力、实践与创新能力、团队能力、沟通交流能力
特定技术领域深化系列项目
系合作企业、学生社团
5-6
新兴技术领域探索系列项目
暑期实践项目
科技开发与
创新能力
训练与养成
培养学习能力、科技开发与创新能力
省、院两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
系合作企业、学生社团
5-8
企业委托或企业学习期间所涉及的科技开发项目
国家、省、校三级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创新大赛
网络技术与
网络工程讲坛
拓展专业视野,深化对主流技术的理解,了解最新技术发展
业内技术专家提供的领域主流技术与新技术报告、讲座
系合作企业、学生社团
5-8
业界技术专家提供的典型工程案例研讨
网络工程项目管理与实践案例研讨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竞赛
促进专业知识与技能发展,培养实践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沟通交流能力
“华为网院杯”全国大学生ICT技能大赛
系合作企业、学生社团
5-8
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
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移动应用创新赛
“蓝桥杯”全国软件和信息技术专业人才大赛
全国高校物联网应用创新大赛
“赛佰特杯”全国大学生物联网创新应用设计大赛
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微信小程序应用开发赛
全国大学生软件测试大赛
企业实训
可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见附件2)
参与企业实训项目
校外企业“实训项目”系列讲座
合作企业
7-8
企业实训项目总结、汇报
岗位实习
综合培养岗位就业能力
安排学生到专业相应对口的指定企业实习
系合作企业
7
岗位实习总结报告
毕业论文(设计)
综合能力训练
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学生就选定的课题进行设计和研究
系
7-8
完成实验内容,撰写毕业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与职业认证
认知职业生涯、促进职业规划与职业认证、提高职业适应能力
校内导师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系列讲座
系合作企业、学生社团
4-8
业内工程师“我的职业工程师生涯”系列讲座
职业工程师系列认证考试
创业能力培养
提供创业知识与能力训练,创业资金与平台支持
大学生创业指导讲座
系合作企业、学生社团
5-8
“IT企业创业案例”研讨
大学生创业计划项目
国家、省、校三级“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
附件2:
“3+1”人才培养(非师范类各专业)实施方案
针对计算机系非师范类各专业工程实践性强,人才培养存在办学规模、师资规模、实验条件受限等问题,探索实践基于多目标需求的计算机非师范类专业“3+1”人才培养模式,以学生就业多元需求为目标,兼顾学生考研、拟进大型企业、行政事业单位等多目标需求,实施企业、科研院所、高校多主体“3+1”人才培养模式,提供多家省内外企业实践平台,从而提高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实现产学研人才培养无缝对接,以达到“提升学生就业能力,提高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目的。
一、基本原则
学生须自愿实行“3+1”培养模式,在第6学期结束前办理相关手续;企业须与我系签订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协议,并根据我系学生的特点,制定具体的企业实践人才培养方案。
二、培养模式
前三年(第1—6学期)按照人才培养方案在校内培养,最后一年(第7、8学期)进入企业学习。校内人才培养方案第7、8学期主要的环节包括:部分选修课程、岗位实习、毕业论文(设计);学生进入企业后,采取学分置换的模式,完成课程和实习,并取得相应的学分;毕业论文(设计)采取“双导师”制,由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设计)。
三、企业培养方式
企业专门成立由高级经理、高级工程师、技术主管等组成的培训团队,定期指导学生完成一年的实践任务。让学生直接参与企业正在进行的产品开发等项目,企业将学生分组,每个小组分别完成指定的一个任务,该任务有具体的目标,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并结合企业现状,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并付诸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方案。同时,通过讲授企业战略规划、目标管理、软件设计、开发、项目管理、沟通技巧、时间管理、团队合作等知识,加强学生对所学知识及企业运作的了解。
四、实践流程及要求
1. 对学生的要求:
1)实行“3+1”人才培养模式的学生在第6学期结束前一个月向系里提交以下材料:(1)参加企业实践申请书;(2)家长同意书;(3)实践企业接收函;(4)安全承诺书;(5)企业实践协议书(学生、学校、企业三方签订)。
2)进入企业实践期间,学生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确保安全。
3)学生在实践结束前一个月须向学校提交以下材料:(1)课程置换学分申请表(按学期交,校内每学期结束前一个月提交);(2)企业实践鉴定表。
4)学生须按照我院毕业论文(设计)的规范、环节和时间要求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选题、开题、中期检查、答辩等工作,并按学院和系里的要求提交毕业论文和毕业设计纸质版、电子版等相关材料。
2. 对企业的要求:
1)有良好的社会声誉,长期与我系合作。
2)实践期间为学生购买实习保险,负责对学生的日常管理,确保学生实践期间的安全。
3)根据我系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为期一年的企业实践人才培养方案。
4)按照我系课程置换的要求,对学生进行置换课程的考核,出具成绩并保留相关的考核材料(如试卷、研发的项目等)。
5)对实践学生进行实践鉴定,如实填写鉴定意见。
6)与我系教师共同指导学生按我院和系里的要求完成毕业论文(设计)。
类别